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法治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区委依法治区办聚焦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法治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对与群众生产生活、社会公平正义密切相关的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广泛征集和筛选,确定了“点单式”法律服务团队,直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党建引领聚合力,“经心服务”再出发为今年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活动开展以来,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努力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
第一期:“点单式”法律服务团队,直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项目实施的意义】
基层法律服务对于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制度日益健全,活动方式逐步增多,通过法律服务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氛围逐渐浓厚。
【推进措施】
一是不断完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网络。为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工作的覆盖面、渗透力,更好开展“点单式”法律服务,实现法律服务工作实效化、精准化,济宁经开区加强法律服务团队培养力度,聘任村(居)法律顾问15名,在疃里镇、马集镇成立了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团,培养村“法治带头人”72名,“法律明白人”216名,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队伍。他们怀揣着法治的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深入基层最后一公里,通过“点单式”服务,了解民众的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普及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持续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团队积极开展进村居、进学校、进企业等法律服务活动。在村居,法律工作者们通过举办法律讲座、设置咨询点等方式,为村民解答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引导村民依法解决矛盾。走进学校,他们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生动有趣的法治教育课,通过案例分析、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法律,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在企业,围绕劳动合同、知识产权保护等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对企业进行培训,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三是积极创新法律服务方式方法。加强线上服务,利用微信群、互联网等,开展在线咨询、远程调解等服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法律服务更加高效便捷。服务内容更加精准。通过微信群发布普法动态,将每个村(居)收集的法治需求进行汇总整理,与数据库中的普法案例进行精准匹配,推行“你点单、我送单”模式,通过微信群,及时推送法律知识,由普惠式、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实现普法新突破。服务形式趣味化,开展“法治文艺演出进村(居)”活动,通过丰富的相声、小品、快板、琴书等演出节目开展各类法律服务,巧借文艺台,唱响普法戏,极大地丰富了我区群众的法治文化生活。
【实际成效】
一是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基层法治氛围浓厚。至11月份,“点单式”法律服务团队共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30余次,开展法治文艺演出进乡村15场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400余次,化解基层矛盾纠纷243起,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他们耐心倾听每一个诉求,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以专业的素养和敬业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誉。
二是群众法治素养不断提升,基层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民众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高涨,对《民法典》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熟知度增加,遇到问题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的良好氛围逐渐增强。
下一步,我区将持续开展好“点单式”法律服务团队工作,让群众拥有更多选择权和主动权,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高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