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00004318382P/2022-0074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宁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组配分类 | 会议解读 |
成文日期 | 2022-09-20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一、文件出台的背景
为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级差距,整体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省、市政府创建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经区管委会研究确定,制定了《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
二、文件出台的依据
1.《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 2017年4月19日
2.《山东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基发[2020]4号)2020年12月28日
3.《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济政办字[2022]41号)2022年8月4日
三、文件出台的目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面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的创建工作,坚持以评促建,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家庭在教育上都有获得感、幸福感,为区域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文件的主要内容
(一)努力提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1. 积极推进“双百工程”建设。通过校际合作、城乡联盟、教研共同体等形式,发挥首批“百强乡镇中学”(疃里镇第三中学)辐射引领作用,确保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继续组织专业团队从学校管理、常规教学、教师培养和特色建设等方面,对第二批“双百工程”培育学校(疃里镇高庙小学和马集镇中心小学)进行“订单式”专项视导,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资源要素,全力做强乡镇中心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让两镇都有一所中学和小学达到城镇优质学校的平均水平,确保全区初中3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
2. 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成长。建立“一生一案”“一童一档”,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网格化管理;健全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等群体精准帮扶机制和就学保障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二)努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3. 建章立制强化学校管理。全区所有学校必须做到一校一章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向管理要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中小学管理水平。转变学校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思想,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习服务。优化学校内部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改变我区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不平衡的状况,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为教师和学生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4.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督促各中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切实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强化教研中心的视导作用,经常深入学校,定期、不定期对全区中小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加强指导,促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狠抓教风转变,学校领导和教研人员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深入课堂,加强常态管理与监控,经常性地对教师教学常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5.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各校要强化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意识,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引导广大教师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主动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落实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每周每学科集体备课不得少于1次;积极开展全员听课、说课、评课和上观摩课活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公开课为载体,引导广大教师投身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将具有先进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推广。教研人员将工作的重心下移到中小学,下移到课堂、教师和学生中,采取随堂听课、评课、当场反馈的方式,密切关注教师的课堂活动,以此引导教师全力追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各校要强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进一步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要紧紧抓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初具规模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和教学资源库,加强系统设备维护、提高设备使用率、定期更新补充设备。优化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组织指导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果。重视加大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提高,90%以上的任课教师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卫星传输系统搜集、查找和获取优质教育信息和资源,能够独立或相互帮助制作开发课程软件和教学软件,进行电子备课和教学设计。
7. 构建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聚焦教师专业发展,按照“市级抓骨干、县级抓全员、校级抓落实”的原则,每年组织教师全员参加培训。确保区级预算列支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只增不减,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按照生均公用经费的8%用于教师培训,市教育局经开区分局和学校按比例统筹管理使用。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建设工程”,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培养评选10名名师和10名名校长,建设5个名师工作室和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引领带动8—10名青年教师成长,积极争取市财政每年给予1万元经费支持。
8. 加强改进德育工作。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全环境育人融通机制,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持续开展德育一体化建设行动,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构建起要素融通、学段衔接、各方协同的德育一体化体系。重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主阵地作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积极构建“思政+”工作范式,完善“思政+主题活动”,创新“思政+传统文化”,探索“思政+实践基地”,推进“大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9.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改革研究,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深度改革创新”工程。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大力开展强课提质行动,通过优秀教学模式示范、教学重点联系校带动,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3年内每年打造20项精品课堂教学案例。注重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深化中小学教研改革创新,制定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增强教研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统筹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实施监管,支持开发开设有助于培优、激趣、养德、笃行的校本课程。积极创建课程品牌,加大教育教学典型经验推广,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宣传推介多项优秀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推广多项优秀教学案例。
10. 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持续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加强作业设计研究,规范作业布置行为,将作业管理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继续完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供给制度,一校一案探索多元化、社会化合作机制,让课后服务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11. 健全教育评价制度。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义务教育学校评价的根本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义务教育学校评价办法,积极探索“底线+特色”“规范+示范”实施路径。推进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制定质量监控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优化完善教育满意度调查机制,强化监测和调查结果的运用,提高评估监测与评价的使用效能。
(三)努力提升学生学业质量和综合素质
12. 全面提升学生思想素质。通过实施强德固本行动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全面深化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落实“同城大课堂”活动,打造一批思政“金课”,推出一批精品网络公开课。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实施传统文化特色和品牌创建工程,完善以“课程整体开发、教学实践创新、活动体验拓展、项目研究引领、家校社政共育、知情意行统一”为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实施全科育人、学习体验、同心共育、课程融合、名师领航、成果推介六项工程。开展“一校一导师”“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创建活动。以优秀的校园文化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13. 全面提升学生学业质量。为适应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要求,积极探索轻负优质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作业布置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确保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14. 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大力倡导学校除了开设跑、跳等项目外,要结合学校实情,设置跳绳、毽球、跳皮筋、滚铁环等传统体育项目,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使一些传统的、特色的、优秀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得到继承和发扬。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严禁挤占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坚持开展每天1小时体育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各学校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借助社区(村)和社会体育资源积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利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有益的体育教育活动,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
15. 全面促进学生艺术教育发展。开设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艺术课程,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落实“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评选“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以配齐配强音体美教师、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为抓手,全面实施中小学生音体美提升工程,使学生在义务教育中接受优质均衡的艺术教育,发掘有艺术潜力的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16. 全面实施劳动育人行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小学校全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全区中小学分学段分年级制定《中小学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和《中小学职业体验项目清单》,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将学生劳动参与情况、劳动素养发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推动学校每学年设立集体劳动周。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遴选建设一批示范性、区域性劳动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全区建立1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