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而产业扶贫项目则是对脱贫享受政策户最直接的帮扶措施,其中经典案例是与济宁嘉华创展建材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济宁嘉华创展建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金5000万,是一家集山石开采、建材销售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公司。公司地址位于济宁经开区马集镇驻地,交通便利。
(嘉华创展有限公司办公楼)
该公司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因地制宜,2013年,在嘉祥县国土局举行的公开招拍挂中公司投资3.089亿元购置了嘉祥县马集镇华林山矿区开采经营权。
公司现有职工240余人,其中注册安全工程师1名,安全员19人,特种作业7人,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碎石环保生产线3套,年生产量约800万吨,360型号挖掘机13台,240型号挖掘机6台,铲车10台。我们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严格实行计划开采,做好质量搭配工作,提高采矿效率。
(嘉华创展有限公司大门)
自2013年8月份公司马集镇华林山的采矿权以来,企业的发展得到了经开区、马集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马集镇周边村民群众的认可,营造了村企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企业支持地方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经济开区、马集镇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及领导下,公司依法经营,规范生产,2019年累计缴纳税款税 10815万元,比2018年上交的7549万元增长了43% ,被经开区授予“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突出贡献奖” 。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扎扎实实的为群众服务,真正为脱贫享受政策户实现脱贫,走上小康的道路。我镇大多数脱贫享受政策户家庭人口自然增收能力有限,自身也没什么产业,收入渠道狭隘,老弱病残,部分没有劳动能力,自身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只有通过其他形式的帮扶和带动,尤其是采取镇内企业结对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才能更好的让脱贫享受政策户稳步实现脱贫,增加脱贫享受政策户收入,而嘉华有限公司,发展势头较好,如果实现结对帮扶,是增加我镇脱贫享受政策户收入的最好方式,也能够有力的推动我镇精准扶贫工作更好的发展。”
为确保提前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巩固提高扶贫成果,建立长效机制,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运用扶贫政策。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各级财政把专项扶贫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确保每年增幅明显高于本级财政收入增幅。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扶贫攻坚。整合行业扶贫资源,建立健全扶贫攻坚多规划衔接多部门协调机制。切块到县的省级以上行业部门涉农资金,优先用于扶贫开发。用好扶贫再贷款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及过桥贷款、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需要,在扶贫工作重点村从事二三产业享受农电价格政策。引导科技创新成果优先到扶贫工作重点村转化应用,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式扶贫服务,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项目支农、扶贫人员比例。
现在嘉华正在和马集镇下店子村、马集村、长坦纸坊村合作产业扶贫项目。三个村将2017年市级扶贫资金50万元投入到该项目,三个村共同购买一台50万元的铲车,租赁给嘉华公司,嘉华公司将获得的收益为这三个村的脱贫享受政策户脱贫增收。为了充分发挥扶贫专项资金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结合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在保证扶贫专项资金安全的同时,保证扶贫专项资金效益的产生,,确保了资金安全和收益,为马集镇2020年脱贫成效的巩固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店子村、马集村、长坦纸坊村联合购买的铲车)
大多脱贫享受政策户个人素质有限,自身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只有通过其他形式的帮扶和带动,尤其是采取镇内企业结对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通过租赁收益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让脱贫享受政策户稳步实现富裕。
项目主要内容是整合三个村的产业扶贫资金共50万,购买铲车一台,出租给济宁嘉华创展建材有限公司,租赁期限为3年,每年租金为4万,在规模上提升了一个层次,能形成规模效应,投资选择的范围变大,收益变高,还可以规避一定的投资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济宁嘉华创展建材有限公司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交通四通八达,取得全镇唯一的山石采矿许可证,嘉华创展建材有限公司项目的产品是国家基建和建筑不可或缺的建材,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收益高,安全性强,能稳定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和公益事业发展。
该项目每年收益4万元用于脱贫享受政策户的分红和村级公益事业。
(区镇干部验收铲车)
产业扶贫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开发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能力,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实现稳定脱贫,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能和够促进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脱贫享受政策户等资源之间有机整合,经过充分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分别投入技术、信息、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来共同发展产业,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来促进当地产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扶贫主体与脱贫享受政策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保障各方都能达到各自的利益目标。
(铲车正常运行)
我们要积极吸取往年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认真做好各项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努力实施好产业项目。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乡村社会的维系和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这样的国情也决定了在乡村振兴中文化铸魂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务工,乡村文化主体和文化生态面临挑战需要重塑。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是解决城乡间文化地位不均等、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弥补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另一方面是对乡村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和振兴。整理挖掘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中家风家训的内容,比如知书达理、精忠报国、崇德向善、清廉自守、勤政廉洁、耕读传家、自立自强、严于律己、勤劳俭朴、邻里和谐、勤俭持家、德业双修、患难相恤等传统美德,摒弃乡村社会的文化糟粕,抵制拜金主义等对乡村文明的侵蚀,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农村社会主义文明新气象。将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思想精华“唤醒”和“活化”,让中华文化精髓在现代乡村得以延续传承,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绵延发展,使之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顶层设计,又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乡村建设规律,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意义。